中醫四診儀,融合了大量現代科技成果以及眾多中醫專家的臨床經驗,將中醫舌診,面診,脈診,問診,聞診,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醫診斷信息客觀采集與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健康狀態辨識、健康狀態干預調整建議、療效評估、慢病管理等覆蓋中醫醫療與預防保健體系各層面的技術服務。
中醫四診儀,促進與推動傳統中醫產業模式向客觀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現代中醫產業模式轉型,現已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重大課題研究、中醫院信息化、中醫治未病工程、社區中醫項目、中醫健康體檢、中醫健康服務等領域。
主要組成及功能
由舌面模塊、脈象模塊、問診(體質辨識)模塊、數據管理模塊、傳感器、內置數據處理工作站等組成。
適用范圍:供醫療機構進行舌象、脈象、面色診測信息采集及輔助體質辨識;供中醫辨證參考用。
中國古代一些醫籍中也記載了某些“試驗診法”,如以“想不想吃餅”試測胃氣;以小承氣湯試探燥屎;以尿液上有浮膜,其味甘甜,驗消渴?。灰钥诮傈S豆不覺其味,或痰沉水底驗肺癰;以服酸梅湯后腹痛得減,驗寄生蟲;以喜按,拒按驗痛之虛實;以尿染紙或帛觀察其癥;以刺手指節,出白粘液,驗疳積等。
古人早就有把脈象形狀變為直觀圖形的愿望。宋代許叔微(1079-1154)曾繪仲景脈法36圖;公元l241年,學者施發在《察病指南》中將自己手指切脈的脈搏感覺,繪成33幅圖形。明代張世賢的《圖汪難經脈訣》(1510年)等,都企圖用模式或示意的圖形,來說明脈象的性狀。這些醫書的陳述皆為語言描寫和推測,運用比喻和言詞刻劃,對脈搏波進行狀述和分類,如浮、沉、伏、數、遲、緩等等。但那時候缺乏最起碼的儀器設備,無法顯示脈搏波的波形。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古代的研究—直沒有得到進—步發展。
我國“康熙乾隆盛世”(1700年)以來的社會封閉,故步自封,信息阻塞,對世界工業革命末做出任何反應。文人學者熱衷于科舉功名和經院式考證古籍醫典,雖有爭論和分歧,而真理的判別標準不是實踐卻是以古代經典為準,引經據典,墨守成規,毫無建樹。300年來中醫與西醫差距越來越大。
現代西醫好在有多種診斷設備,而中醫幾乎是赤手空拳。舉個比方講,武藝高超的武林高手與手持沖鋒槍的現代士兵相比,就一般而言現代士兵是要占上風的。1700年,英國人魯濱孫旅行到中國看到清王朝人口數億擁兵百萬但是武器落后,就不禁說道:“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三萬名德國或英國步兵,加上一萬名騎兵,只要指揮得當,就能打敗中國的全部軍隊?!保ā遏敒I孫歷險記》英國丹尼爾.笛福寫于171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388頁)。作者在書中借魯濱孫而說的這番話,不幸地預言中了1840年鴉片戰爭清王朝軍隊的失敗。
中醫發展遲后危及中醫存亡,由于傳統的中醫診斷方法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主觀經驗性和模糊性,實有必要借助現代測試儀器比如四診儀,延伸醫生的感官,使其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更加客觀化、精確化,這也是中醫發展當務之急。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